維摩詰經 三十二講之17


[菩薩品第四]
憶念我昔,出毗耶離大城。
時,維摩詰方入城,我即為作禮而問言:居士從何所來?
答我言:吾從道場來。
我問:道場者,何所是?

答曰:直心是道場,無虛假故。發行是道場,能辦事故。
   深心是道場,增益功德故。菩提心是道場,無錯謬故。

   布施是道場,不望報故。
   持戒是道場,得願具故。
   忍辱是道場,於諸眾生心無礙故。
   精進是道場,不懈退故。
   禪定是道場,心調柔故。
   智慧是道場,現見諸法故。
   慈是道場,等眾生故。
   悲是道場,忍疲苦故。
   喜是道場,悅樂法故。
   捨是道場,憎愛斷故。
   神通是道場,成就六通故。
   解脫是道場,能背捨故。方便是道場,教化眾生故。
   四攝是道場,攝眾生故。多聞是道場,如聞行故。
   伏心是道場,正觀諸法故。三十七品是道場,捨有為法故。
菩薩品第四
布施是道場,不望報故。
  布施,在眾生位的時候,就要布施。
  那麼,什麼叫「布施」?真正的布施,並不是財布施,拿錢啊。真正的「布施」就是無相,無相就是大布施!心離一切相,就像《金剛經》講的*,無「我相」、無「人相」、無「眾生相」、無「壽者相」。布施不是一定要花錢,你能夠離一切相就是大布施,因為能夠明心見性,這樣稱為法布施。那麼是布施給『自己』,不是布施給別人啦!能夠離一切相,心沒有心相,離「色。受。想。行。識。」五蘊通通離掉,空掉五蘊,這個就是大布施。不是一般所講的拿錢供養,這個跟明心見性有什麼關係?沒有關係,對不對,不花一毛錢都可以布施,你相信不相信?只要你離相,你的心離相就是大布施,沒有「色。聲。香。味。觸。法。」的執著性就是大布施。所以我們講經,要講什麼?了義啊!不能夠用表面的意思去講,所以維摩詰這裡講「布施」,就是離相布施。
  不望報故,什麼叫不望報?沒有任何功德,也沒有任何回報的心。譬如說,我們講經說法,希望眾生能夠離相、能夠明心見性,不希望有回報的心,為什麼?因為眾生一體啊,要回報什麼?!如果有回報,那麼就是大輪迴相,因為建立一個「」才會受報,對不對,有一個「我」,才會受報啊!假如沒有我的話,請問誰受報?就沒有了嘛,有建立「我相」才有報,這個「我相」假如破掉的話,誰要報、誰受報呢,對不對,那不是笑話。所以講經,我們要講了義,不可以講表面的不了義,依文解義是不可以的,依文解義往往會讓眾生有錯覺、扭曲。
  所以這裡為什麼講,不希望有回報?因為根本就沒有什麼回報、什麼功德,欸,假如說真正有「功德」的話,那就是明心見性!為什麼?因為永恒不再輪迴了,證到實相的體性才是真正的功德。
持戒是道場,得願具故。
  為什麼持戒?因為在眾生位的時候,假如沒有持戒,很難明心見性,所以要持戒。
  那麼,實相的體性會不會犯戒?實相的體不會犯,就像虛空,虛空犯什麼戒?根本不可能犯戒。那麼體性不可能犯戒,要不要持?根本不要。那為什麼這裡又講,持戒是道場?因為報身!這個「報身」要持戒。那麼,「法身」要不要持戒?根本不要啊,法身就像虛空,無形無相,犯什麼戒?對不對。報身就要持戒啊,應該要了知,什麼事可以做、什麼事不能做,不然的話,修行的人通通亂來,這樣可以嗎?不行的。
  所以,持戒是道場,你要明心見性,要怎麼樣?持戒!報身要持戒,由於持戒,這個妄想心就慢慢清淨下來,這樣比較容易去頓悟實相的本體,所以講,持戒是道場。得願具故,可以得到如願啊,就是我們想要明心見性,那麼持戒讓這個妄想的心比較清淨,這樣比較容易頓悟實相的體性。
忍辱是道場,於諸眾生,心無礙故。
  忍辱,並不是一般人講的「要怎麼樣忍耐。」你怎麼忍都沒有辦法,為什麼?假設我們碰到事情都不處理,也不去面對,一味的逃避、忍耐,這是弱者的表現。學佛不是要學弱者,我們要積極,不是忍耐。
  「忍辱」就是無生法忍,我們要去頓悟實相的體性。那麼,說法要提高到什麼階位?法身!實相的本體!要了義,不可以經常講那些報化、不了義的,叫人家要忍耐,好像我們學佛的人都是很軟弱,不是這樣。我們是積極、面對的態度,一切事物不是忍耐,我們要面對它來解決。譬如說,幻境要怎麼樣除去?我們不是要躲幻境,我們要積極的將一切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所產生的這種幻境,要除去。
  那麼說深一點,也除不去啦!為什麼?因為你沒有離幻的話,怎麼除?!我現在打一個比喻,譬如說,我們眼睛有病,那麼眼睛有病,會看到虛空有很多空花相,或者是金條等等。如果我們沒有把眼睛的病醫好,我們可以除去空中的金條、那一些空花相嗎?除不去。只要我們把眼睛的病醫好了,那麼要不要除?根本不必!為什麼?空中的金條、那些空花相自然滅去,不能存在。
  一樣的道理,我們假如破掉「五蘊」,空掉一切的「四相」,還要不要除幻境?不要呀,因為幻境自然不能存在,你不須要除,它本身就是不存在啊!是因為我們妄認,以為空中有金條、有空花相,是因為眼睛有病看到,對不對?所以不是真的要除空中的金條跟空花相,因為本來沒有,要除什麼!對不對?所以這裡講,於諸眾生,你心所產生的一切幻相,那一些生出來的相稱為『眾生』;我們的妄想心產生出來的一些東西,這一些通通稱為眾生;從妄心所生出來的一切相,通通稱為眾生;那麼於諸眾生,心無礙故,這個心呢,沒有罣礙。為什麼沒有罣礙?因為本無,要罣礙什麼?沒有相啊,本來就沒有相,是因為我們的妄想心,妄認。
( 眾生  金剛經:大乘正宗分第 3  )
  其實,如果能夠把妄想心整個放掉、整個瓦解掉,那麼很快就可以明心見性,我們都是因為被妄境纏住了,破不了妄境才沒有辦法明心見性。那麼,為什麼妄境沒有辦法破除?因為著相!眾生都是著相,不能離相,所以不能夠明心見性。只要不著相,離相,破幻,四相斷,無明斷,那麼立刻就怎麼樣?明心見性,實相的本體原原本本就會顯露無遺。
精進是道場,不懈怠故。
  精進為什麼是道場?因為眾生通通不精進,容易懈怠,惰性!眾生無始以來就充滿了怠惰、懶惰的心。這裡講,精進是道場,就是鼓勵的話:「我們眾生要精進!」就像釋迦牟尼經常鼓勵大家,當時他鼓勵他的弟子要趕快開悟,明心見性,那麼那些弟子們也都著相不能開悟,所以釋迦牟尼有授記之說。
  但是像維摩詰大居士,劈頭就破解這種授記之說!為什麼?如果站在「法身」來講,誰授記誰?法身就像虛空一樣,虛空會被授記嗎?那不是笑話,對不對,所以在法身來講,不能說有授記。那麼在「報化身」,我們這個報化的身體會生、會滅,那麼釋迦牟尼知道眾生有怠惰的心,所以鼓勵大家:「你們將來都可以成就佛道!」這是鼓勵的話,不是真的有誰被授記。法身哪有什麼授記,對不對,像虛空一樣啊,虛空被虛空受記嗎?那不是大笑話嗎?「報身」才有授記之說,是鼓勵的話,期勉眾生不懈怠。
禪定是道場,心調柔故。
  「禪定」,我們現在要把它提昇到實相的本體。「」就是實相的本體,實相本心稱為禪;「」是實相的體性本來就大定,不亂;所以稱為禪定。
  現代人很奇怪,動不動就去打坐、數息,要禪定,要把我們想來想去的這種心念呢,把它定住,很奇怪啊!為什麼?因為他不了解,這種「定」是沒有意義的定,我們的腦部不可能讓你定住,心念呢,如果定住了以後,會怎麼樣?腦死!腦死就不能活。
  很多古人錯解佛意,他們自己想自己對,以為:「要禪定!」有些就到深山裡面去打坐,去把念頭定住,他們認為:「念頭定住以後,就會成就佛道,就是定了,大定了。」其實不然,他們會錯意啊,那麼到最後,真正念頭被你定住了,會怎麼樣?腦死。很多古人都到山裡面去禪定,到最後都死掉,因為定住以後,會怎麼樣?腦部腦死,腦死怎麼活!所以很多古人一個一個死掉,那麼他們稱為怎麼樣?羽化,成仙了,羽化。這是錯解佛意,我們知道,我們的腦波一定住就是死掉,腦死不能活啊!一個活人不可能腦波不動,被你定住就腦死了。所以千萬不要會錯佛意,什麼叫「禪定」?「」是實相本體,本身是大定的,欸,不動不搖,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不增不滅,所以稱為「禪定」,這是明心見性以後,完全了知!不是打坐把這個心念,腦部這個念頭定住,那就腦死,不要錯解佛意。
  禪定是道場,就是明心見性!明心見性,你就見到真正的道場。「道場」,我們要提昇到哪裡?提昇到實相本體,稱為道場!不是現在人動不動就要建道場。建那個道場,將來怎麼樣?滅掉了,你再怎麼建也是白建,沒用的啦,倒不如怎麼樣?明心見性!明心見性了,就是道場,也就是「禪定是道場」。實相本體就是真正的道場,為什麼?不會滅去,實相的本體不會滅。那麼,你建的道場一定滅掉!這個地球都會滅掉,你建什麼道場?對不對?建那個道場,一定是滅掉的道場嘛。
  心調柔故,為什麼?證到實相的本體以後,你這個心為什麼會調柔?那麼,會調柔的是妄想心,那妄想心為什麼調柔?因為你見到一切的眾生,通通怎麼樣?一體,沒有辦法不調柔啊!你會悲愍一切的眾生,如果眾生不見性,你會說了義佛法,讓他明心見性,讓他頓悟實相本體。那麼以柔和的心來說法,也不會著急,為什麼?因為以柔和的心來說法,眾生比較容易聽得下,如果口氣不好,或者是用不正當的這種語言,這樣眾生聽不下,所以心柔和,慢慢來教化眾生。
智慧是道場,現見諸法故。
  智慧是本體本來具足的。我們現在會講經說法、會舉例,這種是什麼智慧?生滅智慧,也就是妄想心!不是實相本體的智慧。
  真正來講,實相的體性才是大智慧。那麼,不是由於修而得大智慧,我常常講,講『修』是笑話。為什麼是笑話?你要修什麼?修實相的體性嗎?實相的體性不能修啊!「法身」,你怎麼修?就像虛空這樣,你可以把虛空修一修嗎?那不是笑話,對不對。那麼講『修』就是,修是為了跟眾生比較調和,大家在一起比較融洽,所以要修正你的講話或者是行為,讓大家比較融洽,這樣可以修,如果說你要修法身的話,那笑話了,對不對?
  那麼「報化身」,修到最後也是白修,為什麼?每一個人的報化身,最後都死去了。像釋迦牟尼的身體,最後也是怎麼樣?滅掉!沒有一個人不滅的,為什麼?因為這一些通通是幻的,身體是幻的,保不住啦!你要保它,絕對保不住,一定滅去。那麼,所有的東西會滅的通通滅了,什麼是不滅?實相本體,就是「法身」不會滅。其他的通通會滅掉!為什麼會滅?因為是幻的,所以滅去。
慈是道場,等眾生故
  為什麼慈是道場?因為對眾生都有慈心。為什麼?因為眾生不見性,那麼在「用」的時候有執著性,引起很大的痛苦!見到境,有時候會有喜歡、有討厭,著相,就有喜怒哀樂種種的執著性,所以很苦。所以「」,就是要讓眾生離苦得樂;「」,就是要讓他們的苦拔掉,讓眾生沒有苦;因為眾生大家是一體,你想要分開也分不開。譬如說,我們跟虛空可以分開嗎?絕對分不開,不管你跑到任何地方去,你上天下海,跟虛空還是黏在一起,絕對逃不出虛空,這是比喻。
  那麼我們跟眾生也是一樣,好比虛空跟你是黏住的,一體的,絕對離不開。以這樣的觀法,眾生大家都是一體的,所以要讓眾生離苦得樂,就好像是讓自己離苦得樂一般,所以慈是道場。等眾生故,跟眾生是平等的,而且是一體的,所以講,等眾生故。
悲是道場,忍疲苦故
  「」,就是拔除眾生的一切苦,稱為悲。那麼,要怎麼樣?讓眾生入於無生法忍!讓他們一切的疲憊之苦能夠瓦解掉,讓眾生拔除一切的疲憊、痛苦,這些通通要瓦解掉。
喜是道場,悅樂法故
  「」,就是讓眾生歡喜。要讓眾生歡喜,一定要怎麼樣?拔去他們的痛苦,讓他們快樂。
  那麼最大的快樂,是什麼樂?不是世間的樂,法樂!就是聽法的時候很快樂。為什麼聽法會很快樂?因為眾生都不能離苦,那麼說法能夠說了義佛法,讓眾生離開一切的痛苦,得到真正的快樂,就是法樂,所以要給眾生得到聽法的快樂。
捨是道場,憎愛斷故
  捨是道場,能夠捨去一切的貪愛,著一切相要捨去。因為眾生著相,不能捨棄一切相,貪著五欲,貪著色受想行識,這個「五蘊」會蓋住我們,不能見性。我們的妄想很容易生起,這些妄想心假如沒有破解的話,你要明心見性很困難啊!所以我們經常講,要瓦解「五蘊」,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!還要破除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「四相」如果沒有破解的話,要明心見性就是不可能。
  捨是道場,憎愛斷故,就是捨棄一切愛染、貪欲,這一些通通要捨棄。憎愛,你有愛,就有不愛,有憎恨、有喜歡,這種相對」的執著性、妄想心,要怎麼樣?把它解決掉,把它了掉、斷掉。
神通是道場,成就六通故
  對於實相本體的通達無礙,稱為「神通」。維摩詰講的「神通」是明心見性,對實相本體的通達無礙,這樣稱為神通。不是一般人講的「有什麼神奇,天眼通,天耳通,他心通,宿命通,神足通。」這一些通通不究竟,為什麼?神通不究竟,怎麼講?因為有神通,建立一個「」!有一個「我」才說會通,對不對,假設這個「我」拿掉的話,是誰要通?又通哪裡去?不是笑話嗎。譬如說,這個虛空有什麼神通?它要通哪一個虛空去?假設講這個虛空通他方的一個虛空,那不是笑話嗎?對不對。所以「神通」講的是,對於實相本體的通達無礙。。。
[維摩詰經。2012/08 電視演說 第 16 集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