維摩詰經 三十二講之09


[佛國品第一]
說除八難是菩薩淨土,菩薩成佛時,國土無有三惡八難。
自守戒行,不譏彼闕是菩薩淨土,菩薩成佛時,國土無有犯禁之名。
十善是菩薩淨土,菩薩成佛時,命不中夭,大富梵行,所言誠諦,常以軟語,眷屬不離,善和鬥訟,言必饒益,不嫉不恚,正見眾生來生其國。
如是,寶積!

菩薩隨其直心,則能發行。隨其發行,則得深心。
  隨其深心,則意調伏。隨意調伏,則如說行。
  隨如說行,則能迴向。隨其迴向,則有方便。
  隨其方便,則成就眾生。隨成就眾生,則佛土淨。
  隨佛土淨,則說法淨。隨說法淨,則智慧淨。
  隨智慧淨,則其心淨。隨其心淨,則一切功德淨。
佛國品第一
  《維摩詰經・佛國品》講的是心土,也就是淨土。這個淨土並不是「西方極樂世界」那種淨土,那種是有相淨土。這裡講的是無相,無相才是真正的「淨土」。
説除八難是菩薩淨土,菩薩成佛時,國土無有三惡八難。
  一個人明心見性,就是證到無相淨土。
  明心見性證悟實相,實相的體性有沒有三災八難?沒有!也沒有三惡道,也沒有八難,為什麼?不生滅的體性,怎麼會有難?不會滅掉啊!哪有什麼三災八難、什麼三惡道!所以,除八難是菩薩淨土,沒有八難,也沒有生老病死,也沒有分別想,實相的體性絕對沒有這種東西!不生滅啊!所以菩薩悟到實相本心的時候,就除掉八難,沒有八難了,不會有生滅了。所以,菩薩成佛時,國土無有三惡八難,就是心土,實相的本心沒有什麼八難,也沒有什麼三惡道,通通沒有。
自守戒行,不譏彼闕是菩薩淨土,菩薩成佛時,國土無有犯禁之名。
  為什麼會自守,有戒行呢?因為實相的本體是不犯戒的,不犯,所以講「自守」。那麼,「戒行」呢?實相本體不會犯戒,出來的念頭通通是清淨念!體性沒有什麼犯戒,不犯,因為清淨!不生滅!沒有相對相!所以,不譏彼闕,不會像人間有相對的這種心,有瞋恨心,有譏笑、毀謗,全部都沒有。是菩薩淨土,那麼這個清淨是菩薩淨土。
  菩薩成佛時,國土無有犯禁之名,菩薩明心見性,他實證什麼國土?心土!這個「國土」就是實相的本心,心土!無相心土。無相心土裡面沒有什麼犯戒之名、什麼犯禁之名,因為會犯就是不清淨,第六意識的心才會犯,對不對?實相的體性,會不會犯?絕對不會犯,所以就沒有犯禁之名。一旦明心見性,證到實相的體性,清清淨淨,不污染,而且不會滅掉。有相的任何東西,通通會滅掉!無相的心土就是實相本體,它不會壞掉,稱為「金剛」,比喻成金剛。所以《金剛經》的經題講〈金剛・般若・波羅蜜〉,悟到實相的本體,這個「金剛」體性不會壞掉,也沒有犯禁之名相,沒有這種相可得。
十善是菩薩淨土,菩薩成佛時,命不中夭,大富梵行,所言誠諦,常以軟語,眷屬不離,善和鬥訟,言必饒益,不嫉不恚,正見眾生來生其國。
  「十善」為什麼是菩薩的淨土?因為清淨,沒有犯禁的名相,那麼湧出來的心念通通是善念,沒有惡念。菩薩化導眾生以十善業為基礎,所以一般人講修十善。菩薩的心念湧出來不會有十惡業,這樣稱為什麼?十善業,所以十善是菩薩淨土。
  菩薩成佛時,命不中夭,大富梵行,為什麼?因為菩薩演説,通通是讓眾生富有的,也是清淨行。為什麼是「富有」?因為菩薩可以演説萬法。
  實相的本體具足一切萬法,通通具足,不是要學。我們經常講,只要你頓悟實相的體,這個「體」會顯現出用!那麼這個「用」呢,可以説法,可以講經,無量無邊的經典都可以講,不然的話,世尊看誰的大藏經?他為什麼智慧如海?他在菩提樹下明心見性,智慧如海了,為什麼?因為實相的體性一旦浮現了,就充滿智慧,體性本身就是智慧,實相這個「體」會顯現出妙用,妙用就是它的智慧!那麼這個體性不會壞掉,所以我們一旦悟到實相的「體」,就是大富,大富翁了!因為實相的體會出來無量無邊的妙用,稱為「大富」。無量的智慧稱為大富,不是現在人講的有沒有錢,錢財跟實相的本心有關係嗎?絕對無關。
  大富梵行。菩薩可以講無量的心法,稱為大富,那麼「梵行」就是清淨行,菩薩沒有執著性,在用的時候沒有執著。菩薩度化一切眾生,沒有作意:「我在度化。」不會這樣想,不會認為:「我在度眾生。」絕對不可能有這種想法。假如有這種想法,絕對沒有開悟!因為連一體同觀都沒有,怎麼開悟呢?都達不到一體同觀,怎麼開悟?不可能啊!所以有些人説:「我説法有功德。」那個是妄想,邪見。沒有任何功德啦!一體同觀,怎麼會有什麼功德?度化眾生是菩薩應該做的,眾生和菩薩都是一體的,怎麼會有功德?所以有些人開口,動不動就講功德無量、什麼無量,那個都是邪見、妄想,哪有什麼功德?!實相的本體才是真正「功德」,為什麼?不會滅去!你造作、你怎麼講經説法,這些都是生滅法,哪有功德呢?對不對?只是利用這些報化佛講的心法,讓眾生各各可以開悟解脫掉,這是本份,哪有功德呢?所以不要執著有功德,如果這樣想,絕對不可能開悟。為什麼?有一個「我相」在!這個我相始終沒有破除,始終有一個「」在,在那邊作祟。
  頓悟實相的體性,稱為「大富」。為什麼大富?因為實相的體性會顯現無量無邊的妙用,那麼這個心法無量,可以講經説法給無量的眾生來開悟,稱為大富。那麼,清淨稱為「梵行」。
十善是菩薩淨土,菩薩成佛時,命不中夭,大富梵行,所言誠諦,常以輭語,眷屬不離,善和諍訟,言必饒益,不嫉不恚,正見眾生來生其國。
  所言誠諦。菩薩所講的佛法,都是真誠的第一義諦,真誠又了義,讓眾生聽了很震撼、很高興,所以稱為誠諦。
  常以輭語,眷屬不離。經常用柔軟的語氣,不會用言語恐嚇眾生。很多人説法會恐嚇眾生,怎麼說呢?他會講:「你要是不怎麼樣,將來會怎麼樣喔!你要是不這樣的話,將來就會墮入什麼輪迴、什麼三惡道喔!你要是不怎麼做,就會怎麼樣!」很多人會用這種恐嚇的語氣,讓眾生害怕。所以我們說法一定要用柔軟的語氣,讓眾生心開意解,絕對不可以恐嚇眾生,讓眾生害怕,這個是邪見。
  菩薩講心法引導眾生開悟,要勸化他,讓他很高興來聽佛法,不會害怕聽了義佛法,所以常以輭語,以柔軟的語氣跟眾生講,勸化眾生,讓眾生能夠心開意解,也能夠喜歡聽佛法。那麼眷屬不離,菩薩身邊的眷屬也不會離開,為什麼?因為他講的都是了義的佛法,用柔軟的話去化導眾生,讓他們開悟,眾生聽了都很喜歡,他不會恐嚇眾生,讓眾生害怕,所以他的眷屬不會離開。
  善和諍訟,就是不會有爭執、訴訟。菩薩的心很平等,以柔軟的話去勸導眾生,讓眾生自己開悟,眾生很高興,也不會有爭訟的念頭,不會有爭執、訴訟。菩薩的心沒有相對,眾生聽了他的法,也沒有相對了,可以平等心了,不會有爭執,有訴訟,通通不會。言必饒益,菩薩講的話都是饒益一切的眾生,對眾生有益的話,他會講;對眾生不利的話,他不會講。
  不嫉不恚,正見眾生來生其國,菩薩講的心法,都讓眾生得到正見,不會嫉妒,不會瞋恚,因為心念清淨,怎麼會有瞋恚?怎麼會嫉妒呢?不會,菩薩的心通通是正念,所以正念眾生來生其國,自己心念清淨,那麼自己的正念『眾生』生起來,也讓身邊的眷屬他們的心念也是正念,也沒有嫉妒,不會瞋恚,通通不會,所以講正見眾生來生其國。
如是,寶積!

菩薩隨其直心,則能發行。隨其發行,則得深心。

  菩薩隨他的心清淨,沒有分別想,一體同觀,叫做隨其直心。我一再講,這個直心,不是「心直直的,不會拐彎、不會分辨。」絕對不是這樣!心直直的不會分別,這樣是癡呆。學佛不是學癡呆,學佛是學開智慧,智慧開啟就像六祖講的,分別一切法,不起分別想!我們的心可以分別,一切萬法分別的清清楚楚,那麼不起分別想,又沒有萬法的執著性,不被萬法所污染、迷惑,這才是真正佛法的本意。不是什麼都不要想,呆呆的像石頭、木頭,這樣怎麼成佛呢?這裡講的隨其直心,就是可以分別一切法,萬法都清楚,但是不會分別想。我們看經典,不要依文解義,認為:「直心就是心直,不會想東想西。」那是錯解佛意。
  隨其發行,則得深心。菩薩可以發揮無量無邊的妙用,用他的清淨心念、用他的心法讓眾生得到利益,隨他發出來的心念,眾生就可以得到大利益,可以得到深的心法。深心,就是可以實證到了義,讓這個心解脫掉,可以有智慧又不會被智慧所纏住,沒有執著性。不會認為說:「我的智慧很高,我在講心法。」菩薩不會有這種執著性,絕對不可能有這種想法。菩薩也不可能講:「有眾生可以度,我在度眾生。」有這種想法的人,絕對不可能明心見性,為什麼?他有一個「」在!「我相」根本沒有破,怎麼明心見性呢?對不對?所以説法的人,不可能講自己有什麼功德,也不可能講出你會怎麼樣,通通不可能!如果這樣的話,絕對沒有開悟。
隨其深心,則意調伏。隨意調伏,則如説行。
  隨其深心,則意調伏,隨他的心深入佛法,那麼他的意就可以調伏了。菩薩能夠講無量的心法讓眾生來聽,眾生墮在什麼地方跳不出來,為什麼會被一切的相所迷惑,菩薩都明瞭啊!一旦明心見性,他是過來人,怎麼不清楚呢?他明明瞭瞭啊!眾生的心念會有什麼想法,他清清楚楚,因為他是過來人,很清楚要怎樣調伏『眾生』,讓眾生明心見性,所以他能饒益眾生而隨意調伏,隨眾生的意念墮在哪裡,他很清楚!菩薩會跟眾生講,你要怎麼調伏,要怎麼明心見性,現在的心病在哪裡,他都明瞭,所以跟眾生講了義,眾生就可以明心見性,可以解脫掉。所以隨意調伏,自己已經調伏,也讓一切眾生可以調伏,則如説行,就是菩薩説的心法,通通如法,眾生聽了他的心法以後可以解脫。
( 眾生  金剛經:大乘正宗分第 3  )
隨如説行,則能迴向。
  聽了心法以後,可以怎麼樣?迴向。「迴向」的意思,就是從此岸到達彼岸,稱為迴向。
  那麼,這個「迴向」是迴小向大,不了義迴向了義。以前著相,怎麼樣都是被相粘住,不能解脫;那麼現在迴向,怎麼「迴向」?就是迴不了義的心法成為了義心法,讓這個心可以解脫,可以明心見性,欸,以前是被相所迷惑,現在已經不被相迷惑了,可以解脫了,可以斷無明了,可以斷除一切煩惱,明心見性,這樣稱為迴向。所以各各眾生聽了了義佛法,各各通通迴向,都可以迴到本心。因為我們現在用的是第六意識的妄想心,那麼各各聽了心法以後,通通迴向!迴到哪裡去?迴到實相的本體了,證實相的本體稱為「迴向」。
隨其迴向,則有方便。隨其方便,則成就眾生。
  隨其迴向,就是明心見性!一旦明心見性,就有無量無邊的方便,他知道眾生的心病在那裡,所以可以講無量的心法給眾生聽,讓眾生解脫。
  隨其迴向,則有方便,明心見性以後,就有心法了。像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明心見性,他就開始演説心法,不然的話,釋迦牟尼去哪裡看大藏經?他跟那一位學佛法?沒有呀!他為什麼會智慧如海?現在人動不動就講:「要看經典,可以智慧如海。」那麼,釋迦牟尼去哪裡看經典,又怎麼能智慧如海?就是明心見性!明心見性以後,智慧就如海了,為什麼?因為智慧是本體裡面具足的,所以釋迦牟尼證到本體,本體裡面就有無量無邊的智慧,如海!所以可以講無量的心法。他當時在恆河抓一把沙,跟他的弟子講:「我説的佛法就像我手上抓的這一把沙而已,我還沒有講的心法就像恆河的沙那麼多,簡直無量無邊。我四十九年講的只有這一點點,我還沒講的就像恆河的沙那麼多!」可見釋迦牟尼明心見性以後,心法無量無邊了,對不對?
  那麼,心法從哪裡起?
  就是實相的本心,具足智慧!不是要學。所以大菩薩都到達什麼?無學,「無學」就是不須要學了,明心見性,你要學什麼呢?實相的本體具足大用,要學什麼?你學也學不來,你學也沒有用,對不對?
  我現在打一個比喻。譬如說,我們眼睛沒有病,就可以看見風景,對不對,很多風景,你都可以見,這要學嗎?要學一學,才看見風景嗎?不用學啊!眼睛沒有病,你就看見漂亮的風景,何必學?!假如眼睛有病,瞎掉了,看不見了,那麼你學風景,有沒有用?也沒有用!你要學看風景嗎?你怎麼學,風景就是看不見。為什麼看不見?眼睛瞎掉了,怎麼看得見?所以學也沒有用。。。
[維摩詰經。2012/08 電視演說 第 9 集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