楞嚴經 三十講之23


[第二十三講]
阿難承佛悲救深誨,垂泣叉手,而白佛言:

  我雖承佛如是妙音,悟妙明心,元所圓滿常住心地。
  而我悟佛現說法音,現以緣心允所瞻仰,徒獲此心,未敢認為本元心地。
  願佛哀愍,宣示圓音,拔我疑根,歸無上道。
佛告阿難:

  汝等尚以緣心聽法,此法亦緣,非得法性。

 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,彼人因指,當應看月。
  若復觀指以為月體,此人豈唯亡失月輪,亦亡其指。
  何以故? 以所標指為明月故。
  豈唯亡指,亦復不識明之與暗。
  何以故? 即以指體為月明性,明暗二性,無所了故。
  汝亦如是,
  若以分別我說法音為汝心者,此心自應離分別音,有分別性。
  譬如,有客寄宿旅亭,暫止便去,終不常住,
     而掌亭人都無所去,名為亭主。
  此亦如是,
  若真汝心,則無所去。云何離聲,無分別性。
  斯則豈唯聲分別心,分別我容,離諸色相,無分別性。
第二十三講
阿難承佛悲救深誨,垂泣叉手而白佛言:

我雖承佛如是妙音,悟妙明心,元所圓滿,常住心地。
而我悟佛現說法音,現以緣心,允所瞻仰,徒獲此心,未敢認為本元心地。

  阿難告訴世尊:我現在聽到佛講這種能夠見性的法音,我知道這個妄想心不是佛性。現以緣心,允所瞻仰,徒獲此心,未敢認為本元心地,現在我已經明白,我們現在用攀緣的這種心不可能變成佛性,這點我已經曉得,但是我不敢認這個本元的心為真正的心地。世尊你講的,我曉得,但是我還是不能明瞭什麼是實相本體,我的本元心地,我實在不能明瞭。我雖然知道想來想去這個妄想心不可能是佛性,但是我還是不能夠體悟什麼是佛性。
願佛哀愍,宣示圓音,拔我疑根,歸無上道。
  希望佛哀愍我們這些還沒開悟的眾生,能夠再開示,用你圓融無礙的慈音來開示我們,再指示我們怎麼去悟道、怎麼樣開悟。拔我疑根,歸無上道,我現在還沒有認得實相的本體,請你多多的開示,讓我們拔掉疑惑之心,歸於無上正等正覺。
佛告阿難:

汝等尚以緣心聽法,此法亦緣,非得法性。

  佛告訴阿難:現在你用這個緣心,就是因緣攀外面的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用這樣的攀緣心來聽法,所以這個法也是攀緣所生,並不是實相的體性,不是不生不滅的體性。。。
  我們現在在聽法,用什麼來聽?用攀緣的這個「聲」來聽法,例如,我現在在說法,那各位在聽法,用什麼心來聽法?攀緣的「心」,假設沒有外面的聲音,你就不能聽到了,你所聽到的這些聲音是因為攀緣而產生的。那麼,會產生這種攀緣,是妄心,不是佛性!因為沒有聲音的時候,你這些攀緣的「心」會跟著沒有聲音而滅去,所以不是實相的體性。。。
  實相的體性,不會攀緣!不會緣起!所以用妄想心,以攀緣的「心」來聽法,這樣也是緣,不是真正的法性。「法性」就是諸法的實性,不生不滅的體性。那麼,諸法都是幻的,會消滅;法性是不會消滅的,也就是實相的體性,有的人講「實相」,有的人講「真如」,有的人講「佛性」,名稱很多,但是代表的都是不生不滅的實相體性。所以,用這種攀緣的「心」攀到的是妄想心,並不是實相的體性。
佛告阿難:

汝等尚以緣心聽法,此法亦緣,非得法性。

如人以手指月示人,彼人因指,當應看月。
若復觀指以為月體,此人豈唯亡失月輪,亦亡其指。
何以故? 以所標指為明月故。

  世尊就用譬喻來說明。如人以手,指月示人,假如我們要引導別人看到月亮,用手指頭來指個方向,讓別人看手指頭的方向去見到月亮。彼人因指,當應看月,原本不見月亮的人,應當要循這個手指的方向看過去,就看到月亮。若復觀指以為月體,假設我們看到手指頭,卻以為手指頭是月亮,這樣的話就是錯誤。手指頭只是指個方向給你看,不要認為手指頭就是月亮,這樣的話就是錯認。這裡表示,不要將我們的妄想心,誤以為是實相的體性。
  此人豈唯亡失月輪,亦亡其指。像這樣的話,這個要觀看月亮的人,不但是看不到月亮,也不知道這個是手指頭,那麼手指頭並不是月亮,所以不要認錯。
豈唯亡指,亦復不識明之與暗。
何以故? 即以指體為月明性,明暗二性,無所了故。

  那麼看到手指頭,認為手指頭就是月亮,這樣的話,豈唯亡指,亦復不識明之與暗,不但不知道手指頭不是月亮,也不知道什麼是明亮、什麼是黑暗,因為誤認手指頭就是月亮。但是,月亮是明亮的,我們的手指頭不會明亮啊!那麼看到手指頭以為是月亮,但是月亮本身是明亮的,手指頭並沒有明亮,所以不但不知道手指頭不是月亮,而且也不知道什麼是光明、什麼是黑暗。
  何以故?這是什麼緣故?即以指體為月明性,認為這個手指頭就是月亮的光明,這樣的話,就是錯認、錯解,明暗二性,無所了故,對於明相和暗相,不清楚、不明瞭,以為手指頭就是月亮,那麼月亮是光明的,以為手指頭也是光明的,這様就是錯誤。所以講,明暗二性,無所了故,不清楚不明瞭什麼是明相、什麼是暗相,這明、暗二相,通通不明瞭。
汝亦如是,
若以分別我說法音為汝心者,此心自應離分別音,有分別性。
譬如,有客寄宿旅亭,暫止便去,終不常住,
   而掌亭人都無所去,名為亭主。


  世尊就告訴大眾:汝亦如是,你們這些人都是如此。若以分別我說法音,為汝心者,假如聽到我說的法音,以為是你的心。現在我們能聽法,用什麼來聽?就是用這個妄想心來聽。那麼,這個妄想心如果是真的話,應該要離開一切的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還有分別性才對呀!我們離開了色,就不能見;離開了聲音,就聽不到聲音;為什麼離開色,不能見?離開聲音,不能聽到?就是妄想心嘛!它是生滅無常!有聲音,它就可以聽得見聲音;沒有聲音,它就聽不到聲音了。那見也是一樣啊!有色,可以見到色;沒有色,就見不到色了。所以這個是妄想生滅心,不是佛性!是因為攀緣而有的「心」,不是實相本體!所以不要弄錯。。。
  有些人以為:「要把想來想去這個心,讓它一心不亂。」這是錯解佛意,而且是走錯路的人。我打一個比喻,譬如說,我們可不可以把石頭蒸成饅頭?不行呀!石頭是石頭,你怎麼蒸、怎麼煮,你蒸煮一百年也不可能變成饅頭嘛,石頭就是石頭,怎麼變饅頭?同樣的道理,你要把妄想心讓它一心不亂,要讓它變成佛性,這是癡呆的人講傻話。那麼,為什麼會這樣?不見性啊!認為石頭可以蒸成饅頭。
  現在我們很多人都這樣,不但現在人,古人也這樣以為要把想來想去這個心變成佛性:「因為心亂,我要念佛號念到一心不亂。」這個是癡呆,你念到地球破掉也不可能變成佛性,你也不會開悟,為什麼?因為你路走錯啊,你想要把石頭蒸成饅頭。所以,不見性的人會講出不見性的話,然後自己錯亂修習,也教別人錯亂修習。
  這個想來想去的心,不可能一心不亂,也不可能變成佛性。什麼是一心不亂?「一心」是實相的本體,本來就大定,首楞嚴大定,它不會亂,稱為一心不亂。那麼,不見性的人就以為:「我們想來想去的這種妄想心,它現在很亂,我要把它變成一心,讓它不亂,就會成就佛道。」這是錯誤的。這個「一心」,實相的體稱為一心,本來就是大定,不會亂掉,所以稱為一心不亂!不是要你去念佛號,把這個妄想心弄成一心不亂,這個是癡呆。那麼,為什麼會這樣?因為不見性!古人也這樣認為:「我要念佛號,把這個想來想去的心弄成一心不亂。」他不見性,所以錯解佛意,想要把石頭蒸成饅頭。
  那麼,我們現在要怎麼樣?參!思惟、參究,突破幻境!離一切相、離一切法,離幻,破無明,頓悟實相本體,那麼就了了見,實相的體性本來是大定,稱為「一心」!它本來就不亂,你要把它弄亂都不可能!不是說:「要把它修成不亂。」那是講傻話,癡呆。那麼,為什麼會這樣?不見性。
  我們頓悟實相的體性,那個體性稱為「一心」。那麼,「不亂」是什麼意思?就是實相的「體」永恆不會亂,你要把它弄亂都不可能,稱為一心不亂!不是「要去念佛號,把現在想來想去這種妄想心弄成不亂。」這樣的做法,你修到地球破掉都不可能不亂!現在想來想去嘛,對不對,你一下子要吃飯,一下子要穿衣,一下子要講經說法,一下子要看這個、要想那個,怎麼不亂?所以不要妄想。
  我們要看清楚這一條明路,釋迦佛講的是什麼,我們要弄清楚,願解如來真實義!如來的真實義,如果你沒有弄懂,你決定走錯路,錯亂修習,亂修一通,白修了,到最後還是沒有辦法成就。有很多人認為:「現在是末法,我們不能成就,所以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。」這樣是斷人慧命!那麼,為什麼是末法?因為末流的人在說法,不解佛意,稱為末法。法哪有什麼正法、末法?!世尊時代,他說的法,大家都可以明瞭知道,世尊在講什麼也都可以清楚明白,所以稱為正法;現在人聽不懂,經也看不懂,說法也是錯亂講,修也是錯亂修習,亂修一通,講法也是講末流不了義,所以稱為末法。那麼我們現在已經明瞭,《楞嚴經》講的這樣清楚明白,假如錯亂修習就白白浪費時間,很可惜。。。
  這裡世尊講,如果離開這個因、所有的緣,假設是實相的體性,應該還有分別性!不因為你的攀緣、不攀緣,心它會生、滅;實相的體性決定不可能這樣,它是永恆的。那麼這裡講,若以分別我說法音為汝心者,此心自應離分別音,有分別性,就是離開了一切的聲音,你還可以聽到。那麼我們現在這種妄想心,離開了色,就不能見色;離開了聲音,就不能聽到聲音;這是攀緣的「心」,有聲音才有的,沒有聲音就滅去,這個是「妄想」!不是實相的體性。實相的體性,不管有沒有聲音,都是有「體」!有「用」!你有聲音,體性也是一樣,你沒有聲音,體性也是一樣,這個體性是光明的,從來不會暗,不會生滅。這個要頓悟!一頓悟以後,這個妄想心整個解脫掉了,你還念佛嗎?對不對?因為你錯認妄想心為佛性,才會想要把妄想修成一心不亂,錯解佛意。。。
汝亦如是,
若以分別我說法音為汝心者,此心自應離分別音,有分別性。

譬如,有客寄宿旅亭,暫止便去,終不常住。
   而掌亭人都無所去,名為亭主。

  世尊這裡打一個比喻。譬如說,有旅客寄宿旅館,暫止便去,終不常住,暫時停留住在裡面,但是他終究是要離開的,不會永久住在旅館裡面。「旅客」是一定要離開的,表示什麼?我們的妄想心一定是生滅,會生!會滅!生了,好像是來住旅館;滅了,好像是離開;表示我們這個妄想心不是永恆的。
  掌亭人都無所去,名為亭主,這個「掌亭人」就是主人,他不會離開旅館。「主人」表示什麼?實相的體性,實相的體性不會因為妄想心生起,而跟著生;不會因為妄想心滅去,實相的體性就跟著滅去;不會的!所以看清楚了,妄想歸妄想,不是實相的體性。因為妄想是沒有體性的,實相是有體性的,兩種要分清楚!要明白,實相是有「體」,不會滅;妄想心是沒有體性,它會滅掉。譬如說,我們看到光明,因為有光,所以看到光明;當沒有光的時候,就看不到光明,變成黑暗了;生、滅無常!所以體悟到這個光明的本身沒有「體性」,幻生!幻滅!「妄想」而有的!那麼實相的體性,就不會跟著光明的生、滅而生滅,也不會跟著黑暗的生、滅而生滅,通通不會!所以要認清楚了,我們現在想來想去的這個是妄想心,這個不可能把它修成佛性,要看清楚了。
( 體性  楞嚴經:三十講之 12  )
  這裡講,暫止便去,終不常住,我們的妄想心不是永恆的,它是生滅的。而掌亭人都無所去,名為亭主,實相的體性是不會生生滅滅的,所以稱為實相的體性。這裡是用「旅客」跟「掌亭人」來說明、來比喻。
此亦如是,
若真汝心,則無所去。云何離聲,無分別性。

斯則豈唯聲分別心,分別我容,離諸色相,無分別性。
如是乃至分別都無,非色非空,拘舍離等昧為冥諦,離諸法緣,無分別性。


  同樣的道理,若真汝心,則無所去,如果是你真正不生滅的心,應該無所去,不會跟著聲音的生、滅而生滅,那個才是你真正的心!那麼聲音有,跟著聲音有;聲音沒有,跟著聲音沒有;這個是妄想心,絕對不是佛性。
  所以,如果是你真正不生滅的心,應該無所去,不會跟著聲音的生滅而生滅,云何離聲,無分別性,那為什麼離開聲音,你就聽不到聲音,也不能分別聲音它是什麼音,因為是「妄想」!
若真汝心,則無所去。云何離聲,無分別性。
斯則豈唯聲分別心,分別我容,離諸色相,無分別性。

  這樣的話,離開一切的色相,就沒有分別的體性了。那麼聲音也是一樣,離開聲音,就沒有分別聲音的體性來分別我的聲音,分別我容,離開了色,就不會分別我的容貌。23。。離諸色相,無分別性,那麼離一切的色相,通通沒有分別的性,也就是沒有體性,離開一切的色跟一切的相,就沒有體性。。。
[楞嚴經。2012/09 電視演說 第 23 集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