〔第八講〕
阿難!
又汝覺了能知之心,
若必有體,為復一體?為有多體?
今在汝身,為復遍體?為不遍體?
若一體者,則汝以手挃一支時,四支應覺。
若咸覺者,挃應無在。若挃有所,則汝一體,自不能成。
若多體者,則成多人,何體為汝?
若遍體者,同前所挃。
若不遍者,當汝觸頭,亦觸其足,頭有所覺,足應無知。
今汝不然。是故應知,隨所合處,心則隨有,無有是處。
阿難白佛言:
世尊!
我亦聞佛與文殊等諸法王子談實相時,世尊亦言,心不在內,亦不在外。
如我思惟,內無所見,外不相知。
內無知故,在內不成。身心相知,在外非義。
今相知故,復內無見,當在中間。
佛言:
汝言中間,中必不迷,非無所在。
今汝推中,中何為在,為復在處?為當在身?
若在身者,在邊非中,在中同內。
若在處者,為有所表?為無所表?
無表同無。表則無定。
何以故?如人以表,表為中時,
東看則西,南觀成北。表體既混,心應雜亂。
阿難言:
我所說中,非此二種。
如世尊言,眼色為緣,生於眼識。
眼有分別,色塵無知,識生其中,則為心在。
佛言:
汝心若在根塵之中,此之心體,為復兼二?為不兼二?
若兼二者,物體雜亂,物非體知,成敵兩立,云何為中。
兼二不成,非知不知,即無體性,中何為相。
是故應知,當在中間,無有是處。
阿難白佛言:
世尊!
我昔見佛,與大目連、須菩提、富樓那、舍利弗四大弟子,共轉法輪。常言覺知分別心性,既不在內,亦不在外,不在中間,俱無所在,一切無著,名之為心。
則我無著,名為心不?
佛告阿難:
汝言覺知分別心性,俱無在者,
世間虛空水陸飛行諸所物象,名為一切,汝不著者,為在?為無?
無則同於龜毛兔角,云何不著?有不著者,不可名無。
無相則無,非無即相!相有則在,云何無著?
是故應知,一切無著,名覺知心,無有是處。
第八講
阿難!又汝覺了能知之心,若必有體,為復一體?為有多體?今在汝身,為復徧體?為不徧體?
釋迦牟尼繼續問阿難:你現在能夠了知、能夠感覺、能夠分別的這個心,若必有體,假如一定有體性的話,為復一體?為有多體?是一個體性呢?還是有很多的體性呢?是一個能知、能了別的心,還是很多很多能夠知、能夠了別的心呢?是一體的,還是多體呢?今在汝身,為復徧體?為不徧體?那麼你現在身上那個能夠感知的心,到底是全部一體的,還是不能全部一體?也就是說,你現在能夠知道的這個心呢,是不是徧了全身?
若一體者,則汝以手挃一支時,四支應覺。若咸覺者,挃應無在。若挃有所,則汝一體,自不能成。
假如能夠了知,能夠分別、感覺的這個心是一體,是徧全身的話,你以一個手去碰觸其他的肢體,譬如說用左手來碰觸右手,應該全身通通要知道,通通有感覺呀,因為是一體嘛!假設用一隻手去碰觸另一隻手,如果你這個感知是徧全身的話,應該全身都要有感覺呀,因為一體嘛,為什麼你不能感覺全身都被碰觸,你只有被碰觸的地方有感覺,卻不是全身有感覺呢?如果是這樣的話,這種一體的說法就不對了,沒有這個道理,不能成立。
若咸覺者,挃應無在。若挃有所,則汝一體,自不能成,假如你只對碰觸的地方有所感覺,其他未碰觸的地方就沒感覺,那你說全身一體,這樣的說法就不能成立。你說全身都是一體,當你用手碰觸一個地方,全身應該都要感到被碰觸,怎麼你只能感知被碰觸的那一點,全身其他都不能全部感知到被碰觸呢?那這樣的說法就不合道理了。7。。
若多體者,則成多人,何體為汝?
世尊就問阿難:若多體者,則成多人,何體為汝?我們這個心假如是很多的體性,哪一個才是你?如果是徧體的話,打頭應該全身都會痛!假如我們的心徧滿了整個身體,我們用手打頭應該全身都要痛,因為一體,徧身體嘛!打任何一個地方,全身都要痛,這樣才對呀!由此可見,這個心不是徧滿全身,所以我們打手的時候只能知道手痛,打腳只能知道腳痛,不能徧滿身體呀,對不對?那麼我們打手,手痛;打腳,腳痛;可見我們這個心,打那個地方,那個地方在痛的話,那就變成心體很多,這個心的體很多啊!那到底哪一個心才是你?所以這裡講,若多體者,則成多人,何體為汝,假如心體很多,哪一個心的體才是你呢?
若徧體者,同前所挃。若不徧者,當汝觸頭,亦觸其足,頭有所覺,足應無知。
若徧體者,同前所挃,如果這個心徧了全身的話,同前面講的是一樣,就是假如你這個心體是徧滿全身,那你打手的時候,全身應該都會感覺痛呀,為什麼你打手的時候,只會感覺到手被打的地方痛,而全身不痛呢?可見這個心體是沒有辦法徧滿全身,不是一體的!假如是一體的話,你打任何一個地方,全身都要痛,才能講一體,對不對?若不徧者,當汝觸頭,亦觸其足,頭有所覺,足應無知,假如不徧體,當你觸頭,同時也觸你的腳,頭有所感覺,那麼腳應該無知,因為不徧體嘛!那麼我們打頭,知道頭痛,同時打腳,也知道腳痛,假如你說不徧體,怎麼會同時知道呢?但是假如你說遍體,打手的時候,全身都要痛,才可以說遍體嘛;全身不痛,不能講遍體呀,對不對?
今汝不然。是故應知,隨所合處,心則隨有,無有是處。
世尊告訴阿難:你今天要了知,你剛才所講的通通不合道理。你說,隨你的心可以跟你想的,那麼心跟處所來一起作用,跟外面的一切事物來一起作用,或者是你的心的某一個地方,跟你的身體的某一個地方來合起來,這樣來作用的話,那麼就不合道理,無有是處,這是沒有道理,不能成立的。
阿難白佛言:世尊!我亦聞佛與文殊等諸法王子談實相時,世尊亦言,心不在內,亦不在外。
阿難對世尊講:世尊!我曾聽你講過,你跟文殊師利法王子,還有其他的法王子談「實相」時,你曾說過,心不在內,也不在外。
「法王子」就是跟佛學習的弟子,通通稱為法王子。法王就是世尊,我們稱世尊為法王,為什麼?因為一個人一旦明心見性,對於一切法了了見,就稱為「法王」,這樣的人對所有的佛法通通清清楚楚,而沒有任何的執著性,對於實相也是明明白白。那麼,實相不可說啦!實相是不可以用語言來形容。我們打一個比喻。
譬如說,這個痛的感覺,你可不可以講痛是什麼樣的情況?你只能夠講「痛!痛!痛!」那麼這個痛是沒有辦法用語言表示出來的。你講「痛!」只是一個形容而已,沒有辦法把痛講出來,這個痛不能聽到、也不能看見,痛是用體悟的。這是比喻。
那麼實相的體性也是一樣,你不能用語言來講出實相的體性是什麼,因為實相的體性不是有,也不是無。「有」跟「無」是一種妄想!眾生認為有、認為無,這些通通是「妄想」而成立的!實相的本體並不是有,也不是無。
那麼,眾生一聽到不是有也不是無,就會問:「不是有,不是無,那到底是什麼呢?」沒有辦法體會,對不對?那麼,這個就是要實證!要怎麼實證呢?破掉妄想!
實相的體性是離開妄想的。我們的這個妄想心不是墮在有,就是墮在無;不是墮在色,就是墮在空;都是落入對立的相對法。一切的相對法通通是「妄想」!我們要破妄想,才能明心見性。
那麼,妄想是什麼?
最基本的妄想,有我見!有一個我!這個「我」就是很大的妄想,很大的執著。本來是沒有一個我!因為眾生妄認有一個「我」,起了「我見」。有我見,就衍生有人見,有眾生見,有壽者見,四見就建立起來,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通通建立起來,這樣「妄想」成立,一切的妄認通通到!煩惱也都到了!所以我們要破掉妄想,實相的體性是沒有妄想的。
如我思惟:內無所見,外不相知。內無知故,在內不成。身心相知,在外非義。
阿難就說:我現在想一想,內無所見,我們的心假如是在體內的話,那不能見到體內的東西,怎麼可以說心在體內呢?假設我們的心在我們的體內,就可以看見我們的內臟啊!為什麼我們看不見內臟呢?那麼外不相知,假如我們的心在體外,那我們這個身體有感受、感覺啊!怎麼可以說我們的心是在體外呢?所以外不相知,如果這個心跑到空中去,我們這個心假設不在體內,那就是在體外、在空中,那麼,假設心在體外、跑到空中去了,我們這個身體應該是無知無覺了嘛,我們這個心既然是在外面,身體就不會有感覺啊!我們碰觸我們的身體應該沒有感覺、感知呀!所以,這個心既不是在體內,也不是在體外,那到底是在那裡呢?內無知故,在內不成,如果在體內,應該要知道、看到身體裡面的內臓,所以心在體內,這是不能成立的。身心相知,在外非義,這個身體碰觸又可以知道,所以這個心在外面的說法也不能成立。
今相知故,復內無見,當在中間。
那麼這個心不在體內,也不是在體外,在體內和體外都不能成立,這樣的話,應該在中間。
佛言:汝言中間,中必不迷,非無所在。今汝推中,中何為在,為復在處?為當在身?
世尊告訴阿難:汝言中間,中必不迷,非無所在,你說我們的心是在中間,那你講個「中間」,你不可以迷迷糊糊講,你一定要指出來。你說的中間,一定有一個處所!你不可以迷迷糊糊指出中間,卻沒有一個處所,這樣不能叫做中間。你說這個心不在體內,也不在體外,而在中間,你一定要指出來中間在什麼地方。今汝推中,中何為在,你今天說我們的心是在中間,既然說中間,那一定有個地方嘛,你要把它講清楚,為復在處?為當在身?一定有一個處所,到底在什麼地方,你要指明白。
若在身者,在邊非中,在中同內。
你說在中間,到底是在什麼地方?是在身體上嗎?在皮膚的表皮上嗎?還是在皮膚的表皮底下?假如在皮膚的表皮,那也不是在中間呀,表皮怎麼是在中間?表皮就是在身體上了。假如是在表皮以內的地方,仍然是在身體裡面,怎麼可以說在中間呢?你要講明白到底在何處。
若在處者,為有所表?為無所表?無表同無,表則無定。何以故?如人以表,表為中時,東看則西,南觀成北。表體既混,心應雜亂。
世尊追問阿難:若在處者,為有所表?為無所表?假如你指出來有一個處所,你說在「中間」這麼一個處所,那麼這個處所,是有所表?還是無所表?一定有一個地方可以表示呀,你是有所表示?還是無所表示呢?
如果是無表,無表同無!你沒有表示就是同無,等同沒有。同無就是龜毛兔角,就像龜是沒有毛的、兔也不會有角,無表就是沒有!無表同無,沒有表就是斷滅,沒有嘛!你這個心都斷滅了,這樣就沒有心了嘛,所以無表。
表則無定,如果你有所表,那麼就會混亂不定,有所表示的話,有一個地方,那就是混亂不定。為什麼呢?如人以表,表為中時,東看則西,南觀成北,例如有一個人用一個處所來表示「中間」的時候,當你身在東邊看這個處所,此處就成為西邊了,而從南邊看過去,那個地方就變成北邊了。表體既混,心應雜亂,那麼你這個表示的地方混亂不定,這樣心體很雜亂啊!你從東邊看過去是西邊,從南邊看過去,那個地方又變成北邊了,這樣你所表示的那個體已經混亂了,那麼你這個心就如同這個所表的體一樣混亂。
阿難言:我所說中,非此二種。如世尊言:眼色為緣,生於眼識。眼有分別,色塵無知,識生其中,則為心在。
阿難說:我講的這個中間,並不是你講的這兩種情況。如世尊言:眼色為緣,生於眼識,就好比世尊你講的,眼可以看見是因為有色塵,用這個色為緣,眼睛就可以看見。為什麼眼睛可以見?就是以色為緣,用色塵當為緣,生於眼識,那麼我們這個眼睛看到外面的色塵就產生眼識。眼有分別,眼睛有分別的功能,有知有覺,能夠分別出一切的色塵。眼有分別,色塵無知,識生其中,則為心在,眼是有知的,色塵是無知,這樣來作用的話,以色塵為緣,就產生這個眼識,我的心就是在眼識之中。
阿難就對世尊講:我這個心是在眼識裡面,因為眼可以看見是有知的,色塵無知,那這樣作用起來生起眼識,我的心就在這裡。
佛言:汝心若在根塵之中,此之心體,為復兼二?為不兼二?
世尊就問阿難:你這個心,如果是在眼識這裡的話,我請問你,你這個心如果是在根與塵的中間,此之心體,為復兼二?為不兼二?到底是包含了根?還是沒有包含根?到底是包含塵?還是沒有包含塵?是牽連到根有關係?還是牽連到塵有關係?還是這二種通通牽連嗎?
若兼二者,物體雜亂,物非體知,成敵兩立,云何為中。
假如兼二邊的話,物、體是雜亂無章啊,那麼物體是無知的,心體是有知的,成為兩種對立!這樣哪一個地方是中呢?
兼二不成,非知不知,即無體性,中何為相。
你說這二種,一個是有知,一個是無知,那麼有知跟無知這樣混亂無章,這樣哪一個地方是體性呢?
這個識心是沒有體性的,為什麼?因為這是妄想心。你說識心是心體,不對啊!我們眼能見,是緣外面的色;那麼緣外面的色產生的這個是妄想心,這個不是真正的心體,是「妄想」而成立的眼識!並不是真正的心體,因為會滅掉!這個妄想會滅掉,生滅無常啊。我們的實相體性不會生滅無常,實相是有體性的,不會幻生幻滅,如果是實相的體性,它不會像眼識這樣幻生、幻滅。
所以世尊就問阿難,你說「中間」,你要明確的指出來。阿難就講,識心就是我的心,像世尊講的,眼可以見,是因為緣外面的色塵,那起的眼識,我的心就在眼識那裡。
是故應知,當在中間,無有是處。
所以世尊就說:阿難!你要了知,你說心體是在識的中間、在識這裡,這是錯誤的,沒有這個道理,為什麼?因為眼識是幻生、幻滅的,因為這個眼是有知的,外面的色塵是無知的,有知的跟無知的,這樣雜亂無章所衍生出來的眼識,怎麼會是心體呢?世尊就把阿難講的心體推翻掉。阿難認為心體就是眼識,隨這個眼識的產生,我的心就在那裡。世尊就推翻阿難的說法,無有是處!沒有這個道理啦。。。
[楞嚴經。2012/09 電視演說 第 7,8 集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