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經註解               -

  大家好。

  我們開始來講解《心經》。

  這一部《心經》是觀世音菩薩所講的,內容是包羅萬象,「體」、「用」都包括在裡頭。這個《心經》,自古翻譯的人不少,有些翻譯不是很究竟,翻譯出來並不是很究竟,所以我們今天把這個心經加以解譯,讓諸位能夠了解《心經》的整個架構。

  《心經》總共兩百六十個字,雖然兩百多字,字很少,但是意義非常之深,整個般若都包括在裡面,整個「般若」啊,智慧都包括在裡頭。現在我們把這個《心經》做概要的解釋,那麼《心經》的概要,這一部心經註解就是很概要的把它講出來,現在請各位往下看。

觀自在菩薩。 
  觀自在菩薩,很多人解釋為觀世音菩薩,這就不對,因為這部《心經》是觀世音講的,假如講他自己的話,就是不對,因為觀世音菩薩是講給誰聽的?講給舍利弗,舍利子聽的。

  有一天,舍利子問觀世音說:「佛在那邊也不講話,在那邊幹什麼?佛陀在那裡做什麼,他不講話,是什麼意思?」觀世音就代替佛陀來講,講這一部經。

  觀自在菩薩,這個「」是深究而證悟之意,觀就是深究而證悟的意思。「自在」就是實相本體,或者是佛性圓融無礙解脫。「觀・自在・菩薩」就是,一切菩薩皆是開悟見性,證悟實相而圓融無礙解脫,這樣稱為觀自在。

  「觀・自在」是心經的總綱。此處的觀自在菩薩,不是指觀世音菩薩。這一句「觀自在・菩薩」是一種倒裝句,「」就是深究而證悟;「自在」就是實相的本體,佛性圓融無礙解脫;那麼,「觀・自在・菩薩」就是,一切菩薩皆是開悟見性,證悟實相而圓融無礙解脫,這樣稱為「觀・自在」。

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時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
  「」是什麼意思呢?這個行,是指證悟的過程,證悟的過程叫做行。那麼「」,是指到達最究竟的佛位,最究極,已經最深了,最究極的佛位。這個「般若」是指大智慧,智慧的意思。「波羅蜜多」,就是到達佛位、彼岸。

  行深,般若‧波羅蜜多,這一句話表示,完全明瞭參禪方法,參到最究竟時,大智慧出現,那麼證悟的過程就是以大智慧證悟實相,明心見性,成就佛道。所以,這個「」是指證悟的過程,「」就是指到達最究竟的佛位,這樣叫做行深。。。

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時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
  「」,是指永恆。佛性實相本身沒有時間相、時間性,所以這裡的時,並不是指時間相的時間「這個時候」,這裡用「」代表,實相本體的永恆。。。

  照見,是什麼呢?照見就是清清楚楚,了了見。了了見什麼呢?了了見五蘊皆空,「五蘊」就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那麼五蘊的構成是幻化不實,是空的,不可得。

  時・照見五蘊皆空,這一句表示,實相的「體」是永恆,那麼體性的「用」又是了了見,清清楚楚,照見五蘊皆空,五蘊不可得。那麼,《心經》是在講實相的「體」,自始至終都是在講實相的本體。

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時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。 
  「」就是度脫,了脫的意思。

  「」包括有八苦。什麼是八苦?肉體上有四苦,肉體上的四苦就是,生、老、病、死。那麼精神上也有四苦,精神上四苦就是,愛別離苦、怨憎會苦、求不得苦、五蘊熾盛苦

  什麼叫「愛別離苦」?所愛的人別離了。譬如說,我們的父母離開我們,我們的兒女、兄弟姊妹,或者是我們身邊最親近的人離開了,或者是離開這個世間,我們所愛的人離開了,都會很痛苦。「怨憎會苦」,就是討厭的人,我所瞋恨的人,他偏偏跟我相會,這也是很痛苦。「求不得苦」,就是求不到世間種種的財、名、利,各種權勢地位,你所要求、希望能夠得到的,你得不到,都會很痛苦。那麼「五蘊熾盛苦」,「五蘊」就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假如五蘊流轉很旺盛的話,也是很痛苦,因為生活在五蘊的奴役之下,每天眼所見、耳所聞、身體所感觸到的,這一些都會帶來很大的干擾、痛苦,五蘊熾盛的話,也是很痛苦的

  「」,就是由無明而起惑。簡單的說,就是由無明而起惑造業,產生一切的煩惱,叫做厄。

  所以,度一切苦厄,就是度脫一切肉體、精神上的苦和無明所起的煩惱。。。

舍利子。
  「舍利子」是佛的大弟子,他的母親叫做舍利,這個舍利子是依他母親的名字,所以叫做舍利子。

 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
  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,這是約體性上立論,指「色」的體性和「空」的體性是相同的。這裡「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」是指體性!表示「色」的體性和「空」的體性相同。

  這個地方並不是指現象界的「色」和現象界的「空」相同,要特別注意。現象界,色就是色,空就是空,現象界的色絕對不是空、不等於空,不會相同。那麼,這裡是指「體」,實相本體!《心經》是在這個「體」立論,所以在「體」來講,色的體性跟空的體性是相同。

 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
  這一句話也是一樣,色的體性是空體,那麼空的體性就是色的體性。這樣解釋就是簡單,大家可以很清楚。

  受 想 行 識 亦復如是。 
  受、想、行、識,也是一樣!受、想、行、識的體性是空體,那麼空的體性就是受想行識的體性。這個很白話,不必再解釋。

舍利子。

  是諸法空相 
  舍利子,就是佛的大弟子。觀世音說,舍利子,一切諸法的體性是空體,就是「實相」。那麼,空體是空的體性,這要經過實證,證悟以後才能夠了了知。這裡觀世音說,舍利子,一切萬法、一切諸法的體性是空體,也是實相,所以講,是諸法空相。

 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。 
  觀世音菩薩講,一切諸法的體性是空體,也是實相。那麼,實相法體的特性就講在後面這一句,他怎麼講呢?觀世音說,舍利子,這個體性的特性就是,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不增不減。這個體性是不生滅的,也不會垢淨,因為生、滅垢、淨增、減,都是相對性,所以這裡表示實相法體的特性,沒有生滅性!沒有相對性!沒有執著性!我經常講,這三種,這是實相本體的特性。那麼,一切人與非人、無邊宇宙萬物,同一體性!生滅、垢淨、增減都是妄認、浮想。

是故 空中

   無色 無受想行識 
  那麼追究,就實相空體而言,追究這個實相的空體來說,沒有五蘊。

  是故空中,無色,無受、想、行、識,追究實相的空體而言,沒有五蘊!實相本體,無「五蘊」的一切執著。前面講照見五蘊皆空是故,在此將「五蘊」否定,將「五蘊」整個否定,掃除掉!所以講,是故,空中,無色,無受想行識。

   無眼耳鼻舌身意 
  實相本性,既然沒有五蘊,當然也沒有六根。

  五蘊的源頭,從哪裡來?就是有「六根」以後,才有五蘊!有六根,才有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。因為有六根,才有五蘊,那麼,既然實相的本性沒有五蘊,所以追回去,是故,在此將「六根」也掃掉了,六根也全部掃除。

   無色聲香味觸法 
  六根的相對是「六塵」。六根相對是六塵,那麼實相本性沒有相對性,所以實相中,六根既然不能建立,所以對於六塵,六根相對的「六塵」也不能存在,也把它否定、掃除。

   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 
  這裡說明,無六識。

  「六識」是由六根和六塵相對所產生的,假如沒有六根和六塵,那麼六識也不能存在,所以在這裡又把整個「六識」掃除掉。

  「六識」包括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識。眼識沒有了,當然也沒有眼界,所以無眼界。這裡講,無眼界,為什麼無「眼界」?因為眼界是由眼識才有的,你沒有眼識的話,怎麼會有眼界呢!當然眼識沒有了,眼界也不可能有;意識沒有了,當然也無意識界;所以在這裡把眼界和意識界整個掃掉!在這個地方,將六根、六塵、六識,「十八界」全部掃空。

  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
  在這裡更進一步,破除「無明」,顯現實相本性。

  那麼「能破」的無明和「所破」的無明都破盡,相對性都不存在,所以講,無無明,因為「無明」破掉了;那麼無明破掉以後,也沒有一個「無明已盡!」的想法,也沒有了,這個也破;所以講,無無明,沒有「無明」,那麼既然沒有無明,亦無無明盡,也沒有「無明已盡!」,這個都破掉。

  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
  老、死,是什麼呢?老、死是一種夢幻假相,因為眾生不見實相,意識執著啊,所產生的幻相。實相,無「我相」、無「人相」、無「眾生相」、無「壽者相」,無「我」,故無老死。「我」都沒有了,哪有我,還有我的老死呢!已經沒有我了,還有我老死嗎?所以,無老死。到這裡,「我相」都沒有了,哪有我?還會老、還會死呢?!所以講,無老死。

  亦無老死盡。既然無我了,也沒有老死了,當然就不能說「老死已盡!老死已滅!」的這種想法,那也不能存在,所以把「老死盡!」也掃掉了。

   無苦集滅道 
  苦、集、滅、道,這是四諦的聲聞道,小乘道。既然無明已經破了,「我執」已經空掉,在這裡更沒有「四諦」聲聞道和「十二因緣」這個緣覺道,也不復存在,所以講,無苦集滅道。

   無智亦無得。 
  在這裡更進一步,空卻「法執」,法執也不可得,「法執」也掃掉,整個解決掉。

  本心本性,無所住!所以,智慧也不可得。這個「智慧」,不是實相本心的體性!因為本心本性無所住,它不會住在哪裡,所以智慧也不可得。那麼實相本性,本來具足!不可以說有所得,所以講,無得。。。

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。 
  這裡講,明心見性證入實相,也無證者可得。

  以無所得故,就是明心見性以後證入實相,也沒有證者可得,也不能說:「我見性!」因為假如說「我見性!」,還有一個我、還有見性,那麼相對性又建立起來!這裡不可以建立這種相對性,所以,以無所得故,菩提薩埵。

依般若波羅蜜多 故心無罣礙
  依照「般若」去參究實相,就能夠破除無明,到達彼岸,成就佛道。

  依照這個「智慧」去參究實相,依照這個「智慧」去破無明、去頓悟,就可以到達佛位,成就佛道。「波羅蜜多」,就是彼岸。

依般若波羅蜜多 故心無罣礙。 
  明心見性以後,已經證入實相,「佛」和「眾生」皆是夢幻,覓心了不可得,故此心無所罣礙。心都不可得了,哪有心,還有罣礙之處呢!連心都不可得了,到這裡,妄想心已滅,沒有妄想了,你還得什麼心呢?!故心無罣礙。

  故心無罣礙,你這個心已經無罣無礙了,等於是明心見性,本性的顯現,證入實相,那麼一旦證入實相以後,「佛」和「眾生」都是夢幻啊!

無罣礙故 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
  恐怖心是怎麼樣起來呢?恐怖心是眾生無始以來,對「實相本體」的無知和不明瞭的心態,那麼,在這種心態下,又誤認四大為自身,又誤認六塵的緣影為自心,所以妄見生、滅,產生恐怖。那麼,如今「無明」已破,妄見已除,則恐怖心與罣礙心通通消滅了。

  這個恐怖心跟罣礙心,都是我們對「實相本體」的無知和不明瞭的心態,那麼在這種心態下,又誤認四大是你的身體、誤認六塵緣影為你的心,這樣輪迴輾轉妄認,所以見有生滅,產生恐怖。那麼,如今「無明」已經除了,你已經了了見,「實相法體」你非常清楚明瞭,當然就沒有妄想心,妄想、妄見都除了,恐怖心跟罣礙心也消滅掉,所以講,無罣礙故,無有恐怖。

無罣礙故 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。 
  證入實相,幻相已經除掉了,那麼一切的執著妄想冰消瓦解,顛倒夢想消滅無蹤,那麼,在畢竟空,沒有生滅可言,究竟不生不滅。這個「涅槃」就是不生不滅。

  遠離顛倒夢想,究竟涅槃,就是證入實相,幻相已除,一切的執著妄想冰消瓦解,顛倒夢想也消滅無蹤,那麼這個畢竟空體,沒有生滅可言,所以究竟不生不滅,達到究竟的涅槃。

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蜜多 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
  三世一切成就佛道的報化佛,都是依照「智慧」去破除無明,明心見性,證悟畢竟不生滅的「彼岸」。

  過去的佛、現在的佛、未來一切佛,都是按照這種「般若」,這種智慧去破除無明,然後明心見性,證悟畢竟不生滅,到達最究竟的彼岸。

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蜜多 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 
  由於以智慧破除無明之故,乃能得證無上正等正覺,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「三藐三菩提」是印度話,翻成中文就是無上正等正覺。由於以智慧去破除無明,證到實相的本體,這樣乃能夠得證,證到無上正等正覺。

  證入實相,也無能證者與所證,已無相對性!證入實相,已經沒有相對性了,「能」「所」俱泯,故不言得證。

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
  由於證悟實相,得知「般若・波羅蜜多」其功能有極不可思議之神效,其神效之大,能夠破一切煩惱,故稱之為大神咒。

  那麼這是讚嘆,觀世音菩薩讚嘆,他說,知道這個「般若」,以智慧心去破除無明頓見本性,這種「般若」智慧能夠有很大的功效啊!由於證悟實相,那麼得知這個「般若・波羅蜜多」這種功效是有極不可思議的神效,它的神效大到能夠破除一切的煩惱,所以稱為大神咒。

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
  讚嘆「般若」的殊勝功能,能破無明,所以稱為大明咒!能成無上正等正覺,所以稱為無上咒!其神力啊,無一物可以跟它相比,所以稱為無等等咒!簡單就是這樣解釋。

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,真實不虛。 
  「般若・波羅蜜多」咒,以「智慧」去頓悟實相,這個叫做般若波羅蜜多咒,這個功能能除去一切的痛苦。

  在這裡,就是表達其大用。能除一切苦,這種「般若」,能夠除去一切的痛苦啊!表達它的大用,等於就是一種大用現前。

  真實不虛。真實不虛是表達其「體」「用」不二,究竟圓滿解脫,這是真實不虛啊!

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
  為什麼要說出般若波羅蜜多咒呢?因為這個「般若・波羅蜜多」咒,能證實相,究竟圓滿解脫,故將此神咒說出來。因為這個「般若・波羅蜜多」咒,以「智慧」去頓悟實相,這個神力是非常之大,所以將這個神咒說出來。

即說咒曰 
  就講這個咒語。

揭諦 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。 
  這個咒語,這個是甚深的般若實相!這個咒語是甚深般若實相,言語道斷,微妙難言,所以咒文依例不解釋。

  咒文是在詮釋「實相」的這個本體,假如翻釋它,會侷限於文字,不究竟,這是靠實證才能夠了知,所以咒語,一般來講就沒有解釋。

  講到這裡,《心經》已經講完。《心經》要仔細講的話,要講很久,不過這裡我們用簡潔的手法,把《心經》最重要的意義濃縮,濃縮成為簡單的語句來表達,能夠讓大家清楚明瞭《心經》所講的。。。

  《心經》所講的,主要是講實相的法體,本性,本體,當然實相本體有「體」、有「用」,一證悟實相本體,從本體就可以起無量無邊的妙用。。。


[心經註解。1996/07 台北演說。高雄學員錄音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