威德自在菩薩_問答 《大方廣圓覺修羅多了義經》卷下
威德自在菩薩請問世尊,假如眾生要開悟,那麼修行的漸次方便,總共有幾種?一般的修行人,怎麼樣下手?那麼世尊就回答他,由於眾生的根器和領悟力都不一樣,方便法門就有非常之多。
法門雖然很多,但是歸納起來,一共有三種。這三種就是「奢摩他」法門,「三摩鉢提」法門和「禪那」法門。十方菩薩都依照這三種法門來修行,如果能夠圓證,那麼便可以證入無上正等正覺,成就圓滿菩提。
現在,我們就把這個過程解釋出來。
威德自在菩薩,在大眾中,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,右繞三帀,長跪叉手,而白佛言:
大悲世尊!廣為我等,分別如是隨順覺性,令諸菩薩覺心光明,承佛圓音,不因修習而得善利。
這一段是在講,佛以一音演法,眾生隨類各得解。報化佛以圓滿覺性妙音來演法,由於眾生的根器不同,領悟力就不一樣,所領悟到的也不同。
這一段是在講,佛以一音演法,眾生隨類各得解。報化佛以圓滿覺性妙音來演法,由於眾生的根器不同,領悟力就不一樣,所領悟到的也不同。
最上根的,可以當下覺心顯露,圓照清淨覺相,那麼慧照圓滿,不必再修什麼法門,一下子就可以頓悟實相本性本體。對最上根器的人,世尊講法,他當下就可以開悟,那麼世尊說法,就有這樣大的利益。
世尊。譬如大城,外有四門,隨方來者,非只一路。一切菩薩莊嚴佛國及成菩提,非一方便。
上一段講到,最上根的人,世尊一說法當下就頓悟,頓悟實相見性,那麼就不必再修什麼法門,但是中下根的人沒有辦法辦到,所以還是要開方便門,要開方便。
上一段講到,最上根的人,世尊一說法當下就頓悟,頓悟實相見性,那麼就不必再修什麼法門,但是中下根的人沒有辦法辦到,所以還是要開方便門,要開方便。
譬如大城,外有四門。古代的大城,大的城市都有四個城門,假如要進城的話,不只一個門可以進來,任何一個門都可以進來。那麼,一切的菩薩要成就佛道、要證菩提,也是一樣!不是只有一種方便法門而已,門門都可以證入菩提。
唯願世尊,廣為我等,宣說一切方便漸次,并修行人總有幾種,令此會菩薩及末世眾生,求大乘者,速得開悟,遊戲如來大寂滅海。作是語已,五體投地,如是三請,終而復始。
但願世尊能夠為我們一般的修行人演說,用何種的方便法門,讓修行的人可以有下手處,可以使得上力,可以辦得到?這種有效的方便法門,總共有幾種?能夠讓此會的菩薩以及末世的眾生,嚮往大乘的人,能夠很快的開悟,遊戲如來大寂滅海,證入實相。那麼說完,就向佛陀五體投地,反覆的請求三次。
但願世尊能夠為我們一般的修行人演說,用何種的方便法門,讓修行的人可以有下手處,可以使得上力,可以辦得到?這種有效的方便法門,總共有幾種?能夠讓此會的菩薩以及末世的眾生,嚮往大乘的人,能夠很快的開悟,遊戲如來大寂滅海,證入實相。那麼說完,就向佛陀五體投地,反覆的請求三次。
爾時,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薩言:
善哉!善哉!善男子。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,問於如來如是方便。汝今諦聽,當為汝說。
世尊就告訴威德自在菩薩,你這個請求,是為了現在會中還沒有開悟的菩薩,以及末世的眾生而問。那麼,我當然要為你們演說,你們要仔細的聽。
世尊就告訴威德自在菩薩,你這個請求,是為了現在會中還沒有開悟的菩薩,以及末世的眾生而問。那麼,我當然要為你們演說,你們要仔細的聽。
這一段,其實威德自在菩薩老早老早就開悟了,他明知故問的啦!是為了末世的眾生請求,希望佛說出圓覺三法門。
時,威德自在菩薩奉教歡喜,及諸大眾默然而聽。
這個時候,威德自在菩薩和在會的大眾很高興,就默默地仔細在聽。
這個時候,威德自在菩薩和在會的大眾很高興,就默默地仔細在聽。
善男子。無上妙覺,遍諸十方,出生如來與一切法,同體平等,於諸修行,實無有二。方便隨順,其數無量,圓攝所歸,循性差別,當有三種。
善男子。無上妙覺,遍諸十方,出生如來與一切法,同體平等,於諸修行,實無有二。
世尊說,善男子!無上的妙覺圓滿的本性啊,是遍滿十方的,在佛來講,也沒有多一分;在眾生來講,也沒有少一分;只是眾生心迷,不見佛性,報化佛他心悟,了了知、了了見。
世尊說,善男子!無上的妙覺圓滿的本性啊,是遍滿十方的,在佛來講,也沒有多一分;在眾生來講,也沒有少一分;只是眾生心迷,不見佛性,報化佛他心悟,了了知、了了見。
一切法,同體平等,實無有二,這是講法性平等。一切的眾生,有情、無情,明與無明,山河大地、日月星辰,在實相中同體!在實相中,實在沒有差別相。
方便隨順,其數無量,圓攝所歸,循性差別,當有三種。
雖然覺性遍滿一切法界,那麼在方便的修行上,依眾生的根器不同,修行的法門就不一樣,有無量。但是歸納起來,離不開以下三種法門,第一種就是「奢摩他」,第二種就是「三摩鉢提」,第三種就是「禪那」,離不開這三種法門。
雖然覺性遍滿一切法界,那麼在方便的修行上,依眾生的根器不同,修行的法門就不一樣,有無量。但是歸納起來,離不開以下三種法門,第一種就是「奢摩他」,第二種就是「三摩鉢提」,第三種就是「禪那」,離不開這三種法門。
接下來,我們就要講這三種法門。
善男子。若諸菩薩悟淨圓覺,以淨覺心,取靜為行,由澄諸念,覺識煩動,靜慧發生,身心客塵從此永滅,便能內發寂靜輕安。由寂靜故,十方世界諸如來心,於中顯現,如鏡中像。此方便者,名奢摩他。
善男子。若諸菩薩悟淨圓覺,以淨覺心,取靜為行,由澄諸念,覺識煩動,靜慧發生,身心客塵從此永滅,便能內發寂靜輕安。
在未悟之前,這個心都是妄想紛飛的,會亂動不安,那麼先把這個心靜下來,發起反照,去反觀不動的心體本性,去專心反照、反觀這種不生不滅、不來不去、不增不減的菩提本性。那麼,由於專心觀照、專心反觀以後,這個妄想心就慢慢的消歇,清淨的智慧心就會浮現。
在未悟之前,這個心都是妄想紛飛的,會亂動不安,那麼先把這個心靜下來,發起反照,去反觀不動的心體本性,去專心反照、反觀這種不生不滅、不來不去、不增不減的菩提本性。那麼,由於專心觀照、專心反觀以後,這個妄想心就慢慢的消歇,清淨的智慧心就會浮現。
身心客塵從此永滅,便能內發寂靜輕安。
那麼,第一,先觀四大無依。我們先觀四大無依,這個身體是地、水、火、風假合,他會滅掉,所以這個身體不是「我」!這個身體他會生生滅滅,他不是「我」。
那麼,第一,先觀四大無依。我們先觀四大無依,這個身體是地、水、火、風假合,他會滅掉,所以這個身體不是「我」!這個身體他會生生滅滅,他不是「我」。
那麼,再觀這個心。這個心是六根對六塵所對的幻影,也就是六塵的緣影,那麼這個心也是假的,也不是「我」。
這樣反觀、觀照以後,把這個「身」、「心」都幻觀掉,把這個身心都幻觀。幻觀掉以後,就能夠內發得到寂靜輕安。
這個反觀的力量,可以轉識成智,破除無明,永斷煩惱,成就佛道。
由寂靜故,十方世界諸如來心,於中顯現,如鏡中像。
那麼修這種反觀,達到寂滅現前的時候,清淨無餘,八識就轉變!這個第八識整個轉成大圓鏡。八識轉成大圓鏡,無明就破除了,執著和妄想就不存在,一切十方如來本心合成一體,本性顯現。
那麼修這種反觀,達到寂滅現前的時候,清淨無餘,八識就轉變!這個第八識整個轉成大圓鏡。八識轉成大圓鏡,無明就破除了,執著和妄想就不存在,一切十方如來本心合成一體,本性顯現。
善男子。若諸菩薩悟淨圓覺,以淨覺心,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,即起諸幻以除幻者,變化諸幻而開幻眾。由起幻故,便能內發大悲輕安,一切菩薩從此起行,漸次增進。彼觀幻者,非同幻故,非同幻觀,皆是幻故,幻相永離,是諸菩薩所圓妙行,如土長苗。此方便者,名三摩缽提。
善男子。若諸菩薩悟淨圓覺,以淨覺心,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,即起諸幻以除幻者,變化諸幻而開幻眾。
善男子,假如菩薩發心修行,那麼必須以解悟為先,也就是必須要先解悟,抓住重心。要悟入清淨圓滿、不生不滅的本心本性,要乘性而修,依這個清淨圓覺,發起智慧反觀。發起智慧反觀以後了知:這個能覺能知的心是幻的!又了知到,發現:六根、六塵、六識也是幻化不實!所以,起幻觀之力,把一切的諸幻空掉。
善男子,假如菩薩發心修行,那麼必須以解悟為先,也就是必須要先解悟,抓住重心。要悟入清淨圓滿、不生不滅的本心本性,要乘性而修,依這個清淨圓覺,發起智慧反觀。發起智慧反觀以後了知:這個能覺能知的心是幻的!又了知到,發現:六根、六塵、六識也是幻化不實!所以,起幻觀之力,把一切的諸幻空掉。
那麼,無明既然已破,就可以隨機應化,大用現前,變化眾幻,隨緣開示如幻眾生,廣作利益眾生之事。
由起幻故,便能內發大悲輕安。
這一段是講,真如起用無礙。
這一段是講,真如起用無礙。
由於幻觀之力證入真如本性,觀一切眾生和我本來同體!那麼我雖然悟了,但是還有很多的眾生沒有悟,所以廣設方便,普度眾生,一切無礙。那麼,由於一體同觀,眾生與我本來一體,所以當度化眾生的時候,也沒有度化眾生之相,所以稱為大悲輕安,不取相。
一切菩薩從此起行,漸次增進。
那麼一切的因地,菩薩都是按照前面所講的,以幻除幻而離幻,漸漸的增進。
那麼一切的因地,菩薩都是按照前面所講的,以幻除幻而離幻,漸漸的增進。
彼觀幻者,非同幻故;非同幻觀,皆是幻故;幻相永離。
修行到這裡,再反觀從前,這個觀幻者,也是幻的,也不實在,所以要遠離。所幻觀的,也是幻的,也不實在,也要遠離。
修行到這裡,再反觀從前,這個觀幻者,也是幻的,也不實在,所以要遠離。所幻觀的,也是幻的,也不實在,也要遠離。
這個「能觀」、「所觀」都遠離以後,還沒有完全徹底,還有『離』相!那麼,這個離相也是幻的,也一樣要遠離。那麼當離無可離,再也離不掉了,再也離不了了,那麼就幻相永滅,證入菩提。
是諸菩薩所圓妙行,如土長苗。此方便者,名三摩鉢提。
這是一段比喻,比喻菩薩所修這種圓妙之行,就好像世間種穀子一樣,用土壤培養幼苗,那麼等到穀子收成以後,這個土壤和稻草都可以不要了。這是由起幻而得到幻智,由於起幻法而得幻智。那麼從幻智再入覺心,入覺之後也無『覺』相。那麼這種方便法門,稱為「三摩鉢提」法門。
( 三摩缽提 圓覺經:普賢菩薩_問答 )
這是一段比喻,比喻菩薩所修這種圓妙之行,就好像世間種穀子一樣,用土壤培養幼苗,那麼等到穀子收成以後,這個土壤和稻草都可以不要了。這是由起幻而得到幻智,由於起幻法而得幻智。那麼從幻智再入覺心,入覺之後也無『覺』相。那麼這種方便法門,稱為「三摩鉢提」法門。
( 三摩缽提 圓覺經:普賢菩薩_問答 )
善男子。若諸菩薩悟淨圓覺,以淨覺心,不取幻化及諸靜相,了知身心皆為罣礙,無知覺明,不依諸礙,永得超過礙無礙境,受用世界及與身心,相在塵域,如器中鍠,聲出於外,煩惱涅槃不相留礙,便能內發寂滅輕安,妙覺隨順寂滅境界,自他身心所不能及,眾生壽命皆為浮想。此方便者,名為禪那。
善男子。若諸菩薩悟淨圓覺,以淨覺心,不取幻化及諸靜相,了知身心皆為罣礙,無知覺明,不依諸礙,永得超過礙無礙境。
善男子,假如菩薩發心修行啊,必須以解悟為先。那麼要先了解,要先解悟,要知道怎麼樣悟入清淨圓滿不生不滅的本心本體,要乘性而修。
善男子,假如菩薩發心修行啊,必須以解悟為先。那麼要先了解,要先解悟,要知道怎麼樣悟入清淨圓滿不生不滅的本心本體,要乘性而修。
以淨覺心,不取幻化及諸靜相。
依清淨的覺心直觀中道本心,離有!離空!連中道也離!
依清淨的覺心直觀中道本心,離有!離空!連中道也離!
不取幻化,就是離開「有」;不取靜相,就是離開「空」;那麼這個『不取』的心念呢,也不取,也要離開;直接啊,直契直觀寂滅實相本心。
了知身心皆為罣礙,無知覺明,不依諸礙,永得超過礙無礙境。
了知身心皆為罣礙。了知身心如幻,皆是罣礙!身體是四大假合;心呢,也是六塵的緣影;一切的六根、六塵、六識都是如幻如化,不實在。那麼眾生因為不清楚,妄認這個「身」、「心」為「我」,而產生我執和法執,所以身心都是一種罣礙。
了知身心皆為罣礙。了知身心如幻,皆是罣礙!身體是四大假合;心呢,也是六塵的緣影;一切的六根、六塵、六識都是如幻如化,不實在。那麼眾生因為不清楚,妄認這個「身」、「心」為「我」,而產生我執和法執,所以身心都是一種罣礙。
了知身心皆為罣礙,無知覺明,不依諸礙
那麼,法離見聞覺知!真正的本性是沒有一切相,沒有生滅性、沒有相對性、沒有執著性,沒有「見。聞。覺。知。」的這種相對、執著。
那麼,法離見聞覺知!真正的本性是沒有一切相,沒有生滅性、沒有相對性、沒有執著性,沒有「見。聞。覺。知。」的這種相對、執著。
永得超過礙無礙境。
「礙」和「無礙」是一種相對性。那麼,我們的本性沒有相對性!要悟入實相本性,必須超越一切相對性,沒有身心相!沒有生滅相!礙和無礙,有和空,這種相對性的都要超越。
「礙」和「無礙」是一種相對性。那麼,我們的本性沒有相對性!要悟入實相本性,必須超越一切相對性,沒有身心相!沒有生滅相!礙和無礙,有和空,這種相對性的都要超越。
受用世界及與身心,相在塵域,如器中鍠,聲出於外,煩惱涅槃不相留礙。
那麼反觀之後,外面所受用的世界、自己受用的身心,雖然在塵勞之中,而不會被塵勞所污染!已經離開相對性。就好比世間的器具振動的時候,鍠鍠的作響作聲,聲音從這個器皿發出,聲音外響。那麼聲音出來以後,到處都是啊,沒有什麼阻礙!四面八方、裡面外面都可以到達。那麼煩惱、涅槃也是一樣,不相留礙。
那麼反觀之後,外面所受用的世界、自己受用的身心,雖然在塵勞之中,而不會被塵勞所污染!已經離開相對性。就好比世間的器具振動的時候,鍠鍠的作響作聲,聲音從這個器皿發出,聲音外響。那麼聲音出來以後,到處都是啊,沒有什麼阻礙!四面八方、裡面外面都可以到達。那麼煩惱、涅槃也是一樣,不相留礙。
證入實相的時候,實相本無煩惱,哪裡還有什麼涅槃呢?既然沒有「煩惱」,那麼這個「涅槃」啦,這些名相也都不能夠存在,煩惱、涅槃,眾生、菩提,等同空花!那麼,空中哪有花呢?!所以這裡講,不相留礙。
便能內發寂滅輕安,妙覺隨順寂滅境界,自他身心所不能及,眾生壽命皆為浮想。
那麼,菩薩修觀到這裡,發起寂滅輕安。前面說過,已經超出有為,煩惱不能留,所以稱為「寂」;涅槃不能礙,所以稱為「滅」;那麼這裡的「輕安」是已經不用修了,一切的執著、妄想都不存在。
那麼,菩薩修觀到這裡,發起寂滅輕安。前面說過,已經超出有為,煩惱不能留,所以稱為「寂」;涅槃不能礙,所以稱為「滅」;那麼這裡的「輕安」是已經不用修了,一切的執著、妄想都不存在。
便能內發寂滅輕安,妙覺隨順寂滅境界
那麼就能夠顯現妙覺圓滿的覺性,終日說法,不見有法可說;終日度眾生,不見有眾生可度;乃至種種難行之行,不見有難相。
那麼就能夠顯現妙覺圓滿的覺性,終日說法,不見有法可說;終日度眾生,不見有眾生可度;乃至種種難行之行,不見有難相。
自他身心所不能及
到這裡,身、心之相都沒有了,我執、法執都已經破除。
到這裡,身、心之相都沒有了,我執、法執都已經破除。
眾生壽命皆為浮想。
當然這一切的眾生相以及壽命相,空間相、時間相,也都是一種妄想,不能存在。
當然這一切的眾生相以及壽命相,空間相、時間相,也都是一種妄想,不能存在。
此方便者,名為禪那。
這個方便法門,就稱為「禪那」法門。
這個方便法門,就稱為「禪那」法門。
最後一段經文。
善男子。此三法門,皆是圓覺親近隨順,十方如來因此成佛。十方菩薩,種種方便,一切同異,皆依如是三種事業,若得圓證,即成圓覺。
此三法門,是指前面所說的三種觀法。皆是圓覺,都是悟淨圓覺而修,那麼以這種悟淨圓覺而修,以此做為因地修行,做因地心來修行,隨眾生的趨向隨順悟入實相。
此三法門,是指前面所說的三種觀法。皆是圓覺,都是悟淨圓覺而修,那麼以這種悟淨圓覺而修,以此做為因地修行,做因地心來修行,隨眾生的趨向隨順悟入實相。
過去的報化佛通通是依這三觀而成就。現在未成的十方菩薩修種種的方便,千差萬別,但是歸納起來,都沒有離開「奢摩他」、「三摩鉢提」和「禪那」這三種法門。如果依照這三種法門能夠實證的話,就可以證入不生不滅的圓滿覺性,成就佛道。
講到這裡,圓覺三法門已經講完,希望對大家有所助益,謝謝大家。
〔接引。1995/06 十卷錄音帶。卷七 大乘圓覺三法門〕